「逐步養成」策略的運用
1.定義:逐步養成是以連續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的一連串細小步驟來發展新行為。
2.逐步養成的方法:
(1)延長做某事的時間(如彈琴)。延長行為的關鍵,
適當某行為維持一小段時間以後即給予增強,並慢慢的提高標準。
(2)縮短線索出現後行為啟動的時間。
也就是教導孩子更有能力去辨識各種訊息,並儘快採取因應措施。
(3)增加行為頻率:如增加問安、閱讀、寫信、撿紙屑的次數等。
(4)改變原來的反應形式。將一開始不太類似終點目標的行為,
開始一步步朝期望的目標邁進。舉例而言,一個孤僻的孩子首先被增強的,
可能是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個院子裡玩的行為。
接下來是在小朋友旁邊自己玩,最後是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與遊戲。
(5)增強反應的力量與強度。有些行為是要求在力量或強度方面的目標,
例如:上台講話的音量。
過度矯正法的運用
1.過度矯正的說明:
曼華是個四年級的學生,他經常因為無法按時繳交作業而成績低落。
在他連續兩個月一直沒有改善這樣的情形之後,教師告訴他,
如果他再不按時完成回家功課,那下課時間他就必須待在教室裡,
而且必要時還要請他放學後多留十五分鐘來寫功課。另外,
他還必須完成同一單元的額外作業,這就是過度矯正的方法。
2.運用過度矯正法的原則:
(1)針對違規行為實施矯正-在使用過度矯正時,我們要注意
什麼類型的錯誤應使用過度矯正,否則矯正就和處罰沒什麼兩樣了。
(2)若問題行為是故意的、常犯的、嚴重的或很煩人的,
最好使用過度矯正法。
(3)自問若要使問題的傷害到最小的程度,亦即要恢復原狀的話,
必須採取哪些補救措施。
(4)自問身為團體一分子,若要彼此尊重,與人和睦相處,
而你又無意中犯錯的話,你會如何自處?
(5)若闖禍者不肯合作時:
第一個原則就是提醒犯錯者注意,若他不合作,會有更嚴重的懲罰等著他。
第二個原則就是在事情發生以前就要和小孩討論自我矯正的重要性。
第三項原則就是養成自我矯正的習慣。
(6)自我矯正和懲罰不同,不可用生氣、大聲指責的口氣,
而是用冷靜溫和的語氣說話。